冬季番茄疮痂病高发,注意防治
- 分类:农化服务
- 发布时间:2022-11-01
冬季番茄疮痂病高发,注意防治
【概要描述】
番茄疮痂病,又称细菌性斑点病、细菌性疮痴病,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。该病在世界许多地区均有分布,是一种世界性传播病害,在降水量较多的热带和亚热带番茄种植区发生更为严重。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, 从番茄育苗到收获期均可发生, 该病害在种植区发生为害逐年加重, 一般可造成15%~40%的减产。
症状
此病属细菌性病害,番茄叶、茎、果均可染病。近地面的老叶先发病,初呈水渍状暗绿色斑点,扩大后形成近圆形边缘不明显的褐色病斑,四周具有黄色环形窄晕圈,内部较薄,具油脂状光泽;茎部染病先出现水浸状暗绿色至黄褐色病斑,病部稍隆起,裂开后呈疮痂状;果实染病主要危害着色前的幼果及青果,初呈圆形四周隆起的白色小点,后中间凹陷呈暗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环斑。直径约 2~5 毫米大小, 近圆形粗糙枯死斑, 带有黄绿色晕圈, 病斑稍隆起成疮痂斑, 有的病斑相互连成不规则形大斑块。若果实与果柄连接处受害, 易引起落果。
发生条件
病原菌可以在种子、病残体和杂草上越冬,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,其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,秧苗带菌也可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,病残组织上的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9个月以上,病菌借风、灌溉水、雨水、土杂肥及农事操作等传播,也可借昆虫传播,引起再次侵染。病原菌一般经气孔或伤口侵入,侵入后在适宜条件下,叶片上一般3~6天,果实上一般5~7天,即可发病,叶片表皮的损坏、叶毛擦伤以及细胞间充水过多都能加重病情。高温高湿,多雨天气或暴风雨过后易流行。连作田、低洼地、土质黏重、田间积水、不通风透气或缺肥,植株生长不良的地块发病重。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℃,最高温度为40℃,最适温度为27-30℃。
防治方法
1、加强轮作。重病地应实行与粮食、油料、经济作物或十字花科等非茄科作物 3 年以上的轮作, 实行与水稻、莲藕等水旱轮作效果更佳。
2、种子消毒。药液浸种, 可将种子放入约50℃的温水中浸泡5 min左右捞起, 再浸入事先配好、含有1%高锰酸钾的溶液中约15 min, 最后用清水淘洗干净, 并风干以待播种。
3、清洁田间。及时去除部分病叶、病株、病枝、病果, 深埋或烧毁病残体, 减少再侵染源, 收获后, 清洁田园, 妥善处理病残体和作物秸杆。
4、加强管理。栽植前,及时深耕细粑,以利于病残组织的分解,加速病菌死亡;高垄深沟栽植,定植后注意松土,提高土温,降低土壤湿度,促进根系生长,防止大水漫灌,雨季加强排水,雨后及时划锄中耕,加速土壤水分蒸发;适时平衡施肥、配方施肥,增加磷钾肥,控制氢肥用量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坐果后及时整枝打权,以利通风透光,降低湿度;灌溉、整枝、打杈、中耕、培土、采收、施肥、喷药等农事操作,要避免碰伤植株,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;及时防治传菌昆虫。
5、化学防治。在发病初期, 使用77%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, 或新植霉素400倍, 或72%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倍, 或25%络氨铜水剂300倍液,, 隔7~10天1次, 连喷2~3次, 防治效果达80%~90%。
- 分类:农化服务
- 发布时间:2022-11-01 13:16
番茄疮痂病,又称细菌性斑点病、细菌性疮痴病,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。该病在世界许多地区均有分布,是一种世界性传播病害,在降水量较多的热带和亚热带番茄种植区发生更为严重。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, 从番茄育苗到收获期均可发生, 该病害在种植区发生为害逐年加重, 一般可造成15%~40%的减产。
症状
此病属细菌性病害,番茄叶、茎、果均可染病。近地面的老叶先发病,初呈水渍状暗绿色斑点,扩大后形成近圆形边缘不明显的褐色病斑,四周具有黄色环形窄晕圈,内部较薄,具油脂状光泽;茎部染病先出现水浸状暗绿色至黄褐色病斑,病部稍隆起,裂开后呈疮痂状;果实染病主要危害着色前的幼果及青果,初呈圆形四周隆起的白色小点,后中间凹陷呈暗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环斑。直径约 2~5 毫米大小, 近圆形粗糙枯死斑, 带有黄绿色晕圈, 病斑稍隆起成疮痂斑, 有的病斑相互连成不规则形大斑块。若果实与果柄连接处受害, 易引起落果。
发生条件
病原菌可以在种子、病残体和杂草上越冬,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,其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,秧苗带菌也可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,病残组织上的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9个月以上,病菌借风、灌溉水、雨水、土杂肥及农事操作等传播,也可借昆虫传播,引起再次侵染。病原菌一般经气孔或伤口侵入,侵入后在适宜条件下,叶片上一般3~6天,果实上一般5~7天,即可发病,叶片表皮的损坏、叶毛擦伤以及细胞间充水过多都能加重病情。高温高湿,多雨天气或暴风雨过后易流行。连作田、低洼地、土质黏重、田间积水、不通风透气或缺肥,植株生长不良的地块发病重。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℃,最高温度为40℃,最适温度为27-30℃。
防治方法
1、加强轮作。重病地应实行与粮食、油料、经济作物或十字花科等非茄科作物 3 年以上的轮作, 实行与水稻、莲藕等水旱轮作效果更佳。
2、种子消毒。药液浸种, 可将种子放入约50℃的温水中浸泡5 min左右捞起, 再浸入事先配好、含有1%高锰酸钾的溶液中约15 min, 最后用清水淘洗干净, 并风干以待播种。
3、清洁田间。及时去除部分病叶、病株、病枝、病果, 深埋或烧毁病残体, 减少再侵染源, 收获后, 清洁田园, 妥善处理病残体和作物秸杆。
4、加强管理。栽植前,及时深耕细粑,以利于病残组织的分解,加速病菌死亡;高垄深沟栽植,定植后注意松土,提高土温,降低土壤湿度,促进根系生长,防止大水漫灌,雨季加强排水,雨后及时划锄中耕,加速土壤水分蒸发;适时平衡施肥、配方施肥,增加磷钾肥,控制氢肥用量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坐果后及时整枝打权,以利通风透光,降低湿度;灌溉、整枝、打杈、中耕、培土、采收、施肥、喷药等农事操作,要避免碰伤植株,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;及时防治传菌昆虫。
5、化学防治。在发病初期, 使用77%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, 或新植霉素400倍, 或72%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倍, 或25%络氨铜水剂300倍液,, 隔7~10天1次, 连喷2~3次, 防治效果达80%~90%。